* . *
Monday, September 15, 2025

Day: May 9, 2024

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?

(圖:TVBS NEWS擷圖/freepik) 近日台灣憲法法庭就死刑合憲性進行辯論,觸及生命權及公共議題。基督徒亦藉此思考,尊重聖經教導,希望能找到平衡公義與憐憫之道。 台灣憲法法庭近日就「死刑是否合憲」展開歷史性辯論引發社會熱議,該案由王信福等37名死刑犯提出申請,大法官預計7月作出判決。 每逢社會發生重大殺人案件即掀起死刑存廢的爭論,是次言詞辯論聚焦死刑是否違憲、若合憲須要有何等配套措施等問題。死刑存廢一直以來屬於生命權與公共議題,根據法務部歷次調查,發現80%市民「反對廢死」。廢除死刑對受害人家屬視為二次創傷,質疑「究竟誰才是兇手?」;人權委員會則強調每個人的權利及尊嚴應該獲得保障;廢死聯盟建議提供更多資訊給市民,相信大眾至終支持廢除死刑。 聖經的死刑對應今天世界 台灣教會界多年來就此從基督教信仰看死刑存廢的問題。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陳尚仁曾於信望愛網站發文,從「公共神學角度看死刑存廢」。Like Us on Facebook 文中首先提出,刑罰主張者以應報、嚇阻、改造觀點探討。應報說(Retribution)強調罪行應當受到相應刑罰,並探討罪與罰的相對性。嚇阻說(Deterrence)討論刑罰作為嚇阻罪犯的效果,並檢視死刑對於重大犯罪的嚇阻效果。改造說(Rehabilitation)探討監禁或處罰目的是幫助罪犯改過自新,強調對於年輕、無知犯罪者的改造機會。 陳尚仁指出,基督徒在思索死刑存廢時以聖經的教導為重要的標準。然而,聖經中有關死刑的經文至少二十處以上,聖經中有關死刑的經文該如何詮釋和運用在今天的社會裡,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。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設法把整本聖經融會貫通後,再從過去經文世界的背景,試圖去體察在今天的社會裡神的心意如何。因此,死刑存廢不是二擇一的選擇題。 上帝公義與憐憫共存 至於基督徒在公共議題上的參與時,可參考一些重點,例如怎樣對待無期徒刑犯人、精神疾病犯罪者、平衡關懷犯罪者和受害者等。陳尚仁強調基督徒應該以善意和理性參與討論,避免意識形態化和激烈口號。他呼籲教會先從自己做起,促進深度理解和有建設性對話,促進更安全、更人道的社會。 在文末,陳尚仁從聖經列出三段經文,以上帝公義與憐憫的角度探討。出埃及記34章6至7節提到上帝對摩西宣告自己慈悲和憐憫,並且不輕易發怒,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。然而,上帝也不會將有罪的人當作無罪,在馬太福音5至7章的登山寶訓,耶穌在山上也教導門徒憐恤他人,這些經文值得基督徒反覆深思。 >>> Read full article>>> Copyright ...

Read moreDetails

香港全民閱讀日 牧者閱讀走出迷失

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2024年起,將每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定為「香港全民閱讀日」,向全港市民推廣閱讀;德慧文化舉辦「閱讀月」及呼籲牧者閱讀。 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4月舉辦「閱讀月」,舉行票選好書十二本活動;創辦人、執行長陳培德牧師在個人平台發文,呼籲牧者閱讀。 他以「只怕牧者不閱讀」為題,表示教牧雖然具備基礎聖經和神學訓練,但個別語文掌握能力和辨析能力卻極其參差。若是因個人生活體驗狹窄,又不願意多騰時間空間閱讀,在當前迅息萬變的網路世界裡,牧者便容易迷失自己,無法滿足會友的需要和期許。 此外,香港政府4至5月將舉辦一連串閱讀活動,港府及香港出版總會聯合推動「2024香港閱讀+」,並於4月10日至5月12日期間舉辦各類文化活動,包括:沙田新城市廣場的焦點展覽、在社區舉辦本地閱讀活動巡禮及香港經典文藝人物活動,營造閱讀氛圍及培養市民的閱讀習慣。 香港公共圖書館亦有一系列活動,鼓勵大眾養成每日閱讀的習慣,激發兒童及青少年閱讀與創作,並擴闊閱讀領域。 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辦「4.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頒獎禮」暨同樂日活動。該活動包括2024年「4‧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 - 閱讀愛‧愛閱讀」粵港澳獲獎作品展、香港悅讀周集章活動、氣球扭扭樂、影相攤位等。Like Us on Facebook 活動當天還有文藝表演和故事劇場節目,包括中國雜技趣劇和傳統民間故事「十兄弟」。此活動也是康文署推廣中華文化系列活動之一,旨在讓市民更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>>> Read full article>>> Copyright for syndicated content ...

Read moreDetails

「善牧主日」高國雄牧師:好牧人從狼群拾回迷羊

(圖:unsplash@Greg Rosenke) 復活期第四主日(4月21日),教會傳統稱為「善牧主日」,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校牧高國雄牧師在祟拜指出,耶穌是好牧人為羊而捨命(約翰福音10:11-18),呼籲信徒學習捨棄為主放下自己。 「善牧主日」:耶穌作為好牧人的形象 「善牧主日」是教會傳統中的一個特殊主日,通常在復活期的第四主日慶祝。在這一天,基督徒紀念耶穌基督作為好牧人的形象,照料和保護信徒如同牧羊人照料羊群一般。同時強調基督對信徒的愛和照顧,以及祂作為引導者和保護者的形象。 耶穌自稱好牧人 在約翰福音10章11至18節 ,耶穌自稱是為羊而捨命的好牧人。祂將自己使命中給予羊群豐盛生命的行為與那些來偷竊、殺害、毀滅的盜賊做了對比。 高國雄牧師在崇拜中探討「捨棄」與「放棄」之間的區別,突顯放棄是被動的,而耶穌的犧牲則是主動和積極的,出於願意為更大目的和目標而放下的精神。Like Us on Facebook 耶穌的身份引發爭議 然而,耶穌的教導和身份在猶太社區引發爭議,約翰福音三次記載猶太人質疑耶穌是先知?從上帝而來?是罪人?(約翰福音10:19-21;7:40-44;9:16)。 高國雄繼而解釋「善牧主日」的意義,這是教會一個重要傳統,落在復活節第四個主日,意即「好牧人的主日」,耶穌強調祂是好牧人並非僱工,好牧人顧念和保護自己的羊,突出了牧羊人與羊之間的親密關係,類似於耶穌與父親之間的關係。 耶穌普世的愛 耶穌宣示自己還有其他不在圈內的羊(約翰福音10:16),強調祂的愛超越特定群體,包括所有人類。高國雄指出,耶穌與羊(人)的關係不僅僅是針對被揀選的一群,而是適用於所有人。上帝的愛涵蓋了好人和不那麼可愛的人,就像太陽照耀著好人也照耀著邪惡的人一樣。耶穌強調必須引領所有人,讓他們聆聽祂的聲音,並共同成為一個群體,歸屬於同一位牧人,不論是外邦人還是被揀選的猶太人,都成為一個群體。 高國雄說:「我們覺得自己的眼光、理解和價值觀高過上帝的計劃,最難接受不是上帝是否愛你,是上帝愛你之餘也愛你認為不藉得愛的人,甚至你覺得這些人不應該去愛,但上帝一樣去愛他。」 耶穌是好牧人,祂的言行證明了這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宣稱,而是通過真實的犧牲,祂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捨命。 好牧人從狼群中拾回迷羊 ...

Read moreDetails
Page 13 of 42 1 12 13 14 42

Categories

Archives